
为纪念伟大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继承发扬抗战精神,8月2日,青岛大学武装部“延安铸魂·太行亮剑”大学生国防教育主题实践团前往陕西省延安市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在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的窑洞中,围绕这部伟大军事著作开展了一场理论研讨课。
实践团在凤凰山麓革命旧址
研讨会的开始,指导老师刘萍以窑洞内的毛泽东写作的书桌为切入口,结合今年春季“阅见国防”活动内容,简要介绍了《论持久战》成书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意义,进而导入研讨会的主题:《论持久战》对抗战胜利的理论指导作用。
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时的书桌
研讨会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出发,客观辩证地分析《论持久战》每一章所蕴含的独特思辨性,在不同观点的表达交锋中,深刻领悟伟大的抗战精神,实现思想的碰撞、融合、升华。
基于宏观战略层面,实践团的成员们各抒己见。“日本侵华就像踏入泥潭,终将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所淹没。”实践团成员程子懿比喻道。成员们由此出发,分析了抗战初期存在的两种错误观点,“中国必亡论”与“中国速胜论”。实践团认为两种观点都反映出抗战初期整个社会的焦虑情绪,而《论持久战》则摆脱了这种焦虑情绪的影响,以一种理性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的思考方式,准确地分析了敌我的优势与劣势,预言了战争的未来进程,像黑暗中的灯塔,坚定了全民族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筑牢了思想根基与精神支撑。
师生沉浸研讨
而在微观战术层面上,成员们讨论了“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集中优势兵力”等具体的战略战术原则。实践团成员刘诗雨将战术原则与哲学相联系,以“量变引发质变”为切入口,强调持久战理论中所蕴含的哲学性与思辨性,因而成为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具体理论指导。
实践团成员们基于游击战与人民战争理论,进一步辩证思考了人与武器装备的优先级。成员们引用原书中毛泽东对于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例子,并结合先前对于抗日战争胜利因素的思考,认为两者绝非矛盾,兵民是胜利之本,而武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而付之于现实,我国如此重视现代化武器装备发展与国民爱国精神培养,只有实现两者有机统一,方能实现国防力量的本质提升。
“《论持久战》不仅是军事理论著作,更是蕴含辩证思维与战略智慧的思想宝库。”刘萍老师总结道,“在新时代,它对我们应对复杂国际局势、解决发展难题仍有深刻启示。”此次研讨活动,让实践团成员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高瞻远瞩,激励着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将《论持久战》中的智慧运用到未来学习与工作中,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