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德润楼509室举行师范学院教育系第十次学术沙龙活动。活动由支部书记李德林主持,教师赵翠兰与她的研究生马露露共同分享了主题为《乡土文化视域农村中小学生语言认同危机及引导策略研究》的学术思考。
本主题在打通城乡文化界限的前提下,在探讨语言、文化、认同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理论推演为主的研究方法,探究农村中小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在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和语言意识三个方面的变化趋势,指出农村中小学生语言认同存在本质性、一元化的特征。籍此提出树立多重语言价值、建构多元认同、维护语言领域的策略。
这一主题引发了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浓厚兴趣,并纷纷对此进行探讨交流。
教师黄晓珠以自己为例,分享了她自己在求学过程中的语言认同情况。她认为自己在18岁之前是“异乡人”。虽然生活在南方,但在内心认同的是华夏文化而非南蛮文化。她也说到这可能与她从小读书,过早接触普通话有很大关系。另外,黄晓珠还提到本土意识问题,她认为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本土意识越强,使用本地方言可能会多于普通话的使用。
教师李德林从判断方言的标准、方言和普通话的转化以及如何保护方言等几方面谈了谈自己的看法。在对方言做判断时,李德林认为要从语调和用词两方面进行判断,认为用词变了,方言也不再是原来的方言了。另外,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语言转化方面,李德林认为,语言转化最重要是为了便捷,这也是社会需要。此外,李德林认为,高深知识的出现需要普通话进行解释,方言在大多时候不能进行二次话语解释,这是普通话使用逐渐普遍的一个原因。最后,在针对方言保护上,李老师认为,我们保护方言是保护方言背后的文化、寻找归属感。
教师王有升在针对方言变迁、方言保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语言随着时间的变化是在不断变化的,音调、音素在不断的改变,原汁原味的方言很难保留下来。并以自己的家乡方言为例,列举了丰富的方言案例,比如方言在语音、语调、语义等方面的变迁,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等;在方言保护方面,王有升以他留学英国的经历为例,介绍英国人如何通过戏曲、舞蹈方式保护自己的方言和保存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认为我国可以学习借鉴这种方式来保护方言。
研究生杜超凡认为在对待方言和普通话的态度上,不仅应该尊重方言和普通话,也要尊重使用方言和普通话的人,才能保持语言的多样性和人个性的多样性。
赵翠兰回应了各位老师和同学的问题。同时各位老师对这种“方言普通化”现象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认为方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普通化了,在语音、语调上都有变化,并且认为把方言用普通话的文字进行记录破坏了方言本身的意义和味道。此外,赵翠兰运用儿童语言发展期理论,认为儿童在母语习得时期进行流动的话,会破坏语言的稳定性。
短短的两个小时,老师们针对中小学生语言文化认同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也在认真记笔记并参与焦炉,沙龙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